最近,与一位从事座椅NVH开发的同行交流时,他对为什么乘员坐上去之后,座椅的模态频率会提高不太明白。在他看来,乘员坐上之后,座椅和乘员作为一个整体,总质
最近,与一位从事座椅NVH开发的同行交流时,他对为什么乘员坐上去之后,座椅的模态频率会提高不太明白。在他看来,乘员坐上之后,座椅和乘员作为一个整体,总质量增加了不少,应该模态频率降低才对,但怎么反而提高了呢?
座椅的结构是个L型形状,底部固定,类似一个悬臂结构,如图1所示,其第1阶模态振型类似如图2所示(这里只是座椅骨架的第1阶模态振型)。通常,整个座椅(包括内饰)的第1阶模态频率在14~18Hz之间,坐上乘员之后,座椅的第1阶模态大于20Hz。从这个振型可以看出,第1阶模态振型为类似悬臂结构的模态振型,座椅头枕处的振型值最大,越靠近座垫位置,振型值越小。
所以,显而易见,频率受质量与刚度的影响。当对结构进行修改时,很难只使质量或刚度其中的一项发生变化。如只增加集中质量,那么,这时通常只会使结构的总质量增加,模态频率会下降;如果增加结构的约束刚度,那么,会使结构的模态频率提高。但其他情况,如轻量化改进,增加支撑梁等措施,则会同时改变结构的质量分布与刚度分布。这时需要确定到底是质量变化大,还是刚度变化大,因此,模态频率的变化取决于二者变化的相对大小。另一方面,修改的位置对模态频率变化也有显著影响。每一阶模态都有节点和反节点位置(点击蓝色字体,跳转至介绍节点与反节点的文章),如果修改的位置位于节点处,那么,这些修改对于这阶模态而言,几乎可以忽略其影响。而在反节点位置进行修改,则影响最明显。
除了上述情况之外,在这,我们还要考虑另外一种情况。图3显示为一根梁的不同状态,我们需要额外讨论这些不同状态的梁。讨论的第一种情况如图3中间所示的状态。此时假设横截面方向沿梁的水平中性轴方向,梁没有变形。通常我们考虑的状态都是这种状态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梁进行测试与分析。
现在,让我们考虑图3中顶部的梁。在这种情况下,梁受轴向载荷的作用而发生向上的弯曲变形。此状态对梁的刚度有影响,刚度会增加。因为梁向上弯曲,这一点的确成立。拱形梁的刚度要大于平直梁的刚度。考虑任何跨度的梁,主梁总是有轻微的拱形状,这是因为拱形梁的刚度更大,抵抗变形的能力更强。因此,如果梁受到压迫的预载荷作用,那么将产生向上的弯曲变形,此时拱形状态下的梁的刚度大于名义上没有变形的梁的刚度。也就是两端受轴向载荷的梁的模态频率会高于不受轴向载荷的梁(图3顶部的梁的模态频率高于中间状态的梁)。
在这还多考虑一种情况:重力对模态频率的影响。考虑图3底部所示的梁,此时梁受重力载荷的影响而发生变形。显然受重力而发生变形将对刚度有影响,特别是对轻质结构,如风机叶片,影响更明显。如果将梁旋转90度,刚度更大的截面承受重力载荷,那么变形将变得更小,重力的影响也将最小。因此,理论上讲,重力载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,因为假设变形是很小的,重力影响不明显。但如果由于结构弹性特征而发生的静变形很显著,那么此时假设就不合理了。此时,梁的方向会产生显著的影响。因此,对于大型风机叶片而言,结构非常柔韧,叶片横截面的方向(挥舞和摆振)将对叶片有效刚度产生显著的影响,因为叶片的方向与重力有关。当然,在这里,重力对模态频率的影响属于扩展内容。接下来,我们再回到本文的问题上来。
当乘员坐上座椅后,乘员的重量将增加在座椅系统上,初看起来,似乎系统的总质量增加了,座椅的模态频率应该减少才对。但其实不然。乘员与座椅的接触部位为座椅的坐垫与靠背处。从载荷的分布位置(图4)可以看出,乘员的重量主要分布在坐垫处,但人体后背会紧靠座椅的靠背,这将会给座椅靠背施加一个分布的载荷。
座椅底部是约束的,从图2可以看出,在座椅的第1阶模态振型中,座椅底部几乎不动,而乘员的重量几乎全部施加在座椅底部位置上。虽然整个系统的重量增加了,但增加的重量几乎全部位于这阶模态的节点位置处,对这阶模态影响有限。另一方面,底部是约束位置,乘员坐上之后,相当于是一个约75kg的重物施加在约束位置,从而会增加约束刚度。类似图5所示的结构,当增大压紧悬臂结构根部的重物质量时,悬臂结构的模态频率必定提高。
另一方面,乘员背部靠近座椅靠背,那么,将有一个分布载荷施加在座椅靠背上(图4),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,在靠背上施加的分布载荷将导致靠背发生弯曲变形,从而增加靠背的刚度,故,这也将提高座椅的第1阶模态频率。综上所述,当乘员坐在座椅上之后,相当于增加了座椅底部的约束刚度和靠背的刚度,而乘员的重量几乎全部位于第1阶模态的节点上,故,增加的刚度远大于增加的质量对第1阶模态频率的影响,从而导致第1阶模态频率升高。
汽车测试网-创办于2008年,报道汽车测试技术与产品、趋势、动态等 联系邮箱 marketing#auto-testing.net (把#改成@)